来源:北京商报
3%以下的消费贷“白菜价”被踩急刹车,3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银行业人士处证实,暂停配发低利率消费贷利率优惠,多家银行已陆续收到通知,有的甚至已经着手调整宣传物料与申请页面。
从“3”到“2”,消费贷利率一路走低,但背后潜藏的风险渐显。看似诱人的低利率背后,银行经营风险加剧,“套利者”更是趁虚而入,若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等投机领域,将干扰宏观调控效果,削弱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01
低利率被“叫停”
近年来,消费贷市场发展迅猛,贷款利率从“3”字头降至“2”字头,一再下探,部分城商行叠加补贴后甚至触及2.4%的“地板价”,过低的利率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银行业人士处获悉,“暂停配发低利率消费贷利率优惠”这一情况属实。一位城商行负责人直言,“监管此举的原因系为避免无序、无底线的消费贷价格竞争,目前各家银行已经在修改宣传物料,应该会在全国范围执行”。
“从实际市场情况来看,当下部分银行消费贷款利率已低于3%,较低的利率水平,极有可能导致银行处于赔本经营状态,给银行的稳健运营带来潜在风险。”一位股份制银行个贷部门人士说道。
从一线的反馈来看,北京地区一位客户经理透露,“目前行内已经收到口头指导,从4月1日起,叠加优惠券后的消费贷利率水平均不得低于3%这一标准,利率短期内也不会再下调”。
也有银行将申请页面进行了修改,根据上述城商行负责人提供的信息,该行修改后的消费贷新客专享利率为3%。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也有股份制银行消费贷产品展示页面显示了用券后年化利率(单利)最低不低于3%等字样。
一位城商行客户经理表示,该行3月28日收到通知,暂停配发3%以下消费贷利率优惠,但如果已经完成测额并且账户里还有未使用的优惠券,这两天可以抓紧使用。
监管引导消费贷市场回归理性在预期之内,过低的消费贷利率使得银行资金成本与收益倒挂,长期来看难以为继。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监管此次对消费贷利率价格的直接约束,表明银行机构消费贷竞争需以商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常态化利率价格战、一味卷到利率“地板价”不可取。不过,由于银行消费贷获客、留客层面竞争客观存在,银行机构需从此次释放的信号当中,对其他以推荐官合伙人奖励、×天免息券、新客半年免息等形式存在的促销与优惠利率手段进行评估,判断此类获客及运营模式是否具备商业可持续性,推动内部获客运营业务的重新检视,促进消费贷领域竞争秩序回归正常轨道。
02
余额猛增之后
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乏力,消费贷逐步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早在2024年,消费贷的利率优惠就已席卷行业,优惠券、团购、限时折扣等方式吸引着借款人眼球,也让不少商业银行消费贷余额规模快速攀升。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已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的A股上市银行发现,过去一年,多家银行消费贷余额出现猛增。
六家国有大行中,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非房消费信贷余额增长958.25亿元;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幅高达90.44%;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加929.09亿元,增长28.3%;农业银行个人消费类贷款(含信用卡透支)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943.06亿元,增长28.3%。
建设银行也在消费贷业务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5278.95亿元,较上年增加1062.72亿元,增幅25.21%;邮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9959.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2.58亿元,增长4.8%。
股份制银行中,“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8%;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消费贷余额分别较上年增长13.18%、4.67%。
然而,在消费贷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相关的零售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也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2.39%,较上年末上升1.05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1.55%,较上年末增加0.5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了0.23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也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
多位银行管理层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也提到了零售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上升的压力。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表示,近一年来,银行业的零售类贷款的风险整体有所上升,建设银行的个人类贷款不良率也有一些小幅上升。建设银行在发挥传统管控经验的同时,也在创新一些管控的手段。例如,持续做好存量贷款风险管控,强化多维度监测,做到对业务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推进集约化风险管控机制,畅通管控流程,提升风控效率和质效。
“新发生不良贷款方面,地方债和信用卡风险将继续收敛;房地产新发生不良会收敛,但个别项目可能风险暴露;零售信贷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说道。
除了防范不良贷款的风险,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息差。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在谈到息差管理时表示,将继续做好资产负债的成本管理,在做好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努力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实施全口径负债成本管理,杜绝内卷式竞争。
03
寻找增量“蛋糕”
在低利率诱惑下,一些“套利者”更是通过虚假交易等手段套取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正如苏筱芮指出,银行停发3%以下利率消费贷,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窗口指导的响应,另一方面也旨在为保持合理净息差预留空间。消费贷利率不断下探会导致利率端的无序竞争,使得机构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也存在被“套利者”盯上乃至“组团套利”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脱离真实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贷业务可能累积风险,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可能违规改变用途,甚至“以贷养贷”,前些年就出现过消费贷违规流向楼市、股市的现象,要避免通过价格战抢夺存量客户。
从宏观视角,这也将干扰宏观调控效果。从2月央行披露的金融数据来看,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意愿尚显不足,2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2741亿元,前两个月合计同比多减1898亿元。
谈及监管此举考虑,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背后或是监管为保证银行在消费贷业务方面的利润率,防止内卷式竞争”。
“个人认为主要还是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通过限制过低利率,缓解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同时避免资金违规流入投机领域,防止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当然也有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和借贷的意图。”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说道。
“金融机构确实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建议机构基于当前的监管风向,认真评估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除此之外,苏筱芮也指出,基于对优质客户的获客需求,此前部分金融机构对新客除了提供低息产品以外,还会从“免息”层面切入,打出新客1个月免息,甚至新客半年免息等宣传口号以揽客,此类免息的优惠程度甚至大于低息产品。后续,除了消费贷利率本身之外,“免息”这一营销宣传是否应当纳入指导范畴同样值得业内进一步探讨。
回顾今年来,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费,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竞争激烈,许多银行都在拼价格、抢份额,但实质上还是在切分现有的“蛋糕”,下一步,需要努力把“蛋糕”做大,通过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
“银行在消费贷领域过低的利率,主要是因为银行间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为了争夺客户所致。”盘和林认为,现阶段银行缺乏多元化业务,尤其是创新业务,银行要走出差异化道路,就要积极挖掘新的信贷需求场景,要和消费去结合,和线上平台去结合,为银行信贷业务提供新的增量,不要在消费贷一条路上扎堆。
王蓬博补充,机构应该考虑行业的可持续性,既要有效刺激消费,又要避免过度借贷和银行净息差压力过大。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必须加强风险防控,严格审核借款人资质,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合规。此外,应根据客户信用状况、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合理设置利率水平,避免过度内卷。
文/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刘四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