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20250331】【调研】安徽江苏光伏纯碱调研
调研背景
时间:2025年3月17日当周
对象:纯碱企业及贸易商、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及加工企业、光伏组件企业
根据最新政策,2025年6月1日起,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将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并通过市场交易决定上网电价。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对光伏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两大核心区域,安徽省和江苏省的企业运营状况以及政策变化对当地产业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且近两年来,纯碱和光伏玻璃行业的供需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分析当前纯碱和光伏玻璃行业的供需变化及价格波动因素,尤其是针对安徽和江苏地区的行业现状。调研将通过走访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及下游客户,详细了解光伏玻璃的生产、订单及开工情况,从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与盈利情况。同时,调研还将涉及安徽省内的纯碱生产企业、贸易商以及下游用户,全面了解纯碱行业的运作和市场变化。
调研内容
纯碱采集企业A
企业情况:
纯碱年采购量达144万吨,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包括四川、安徽、河南、河北、福建、甘肃、黑龙江等地。企业研发成功光电玻璃,已实现产业化,可依托光能(非仅太阳能)发电,例如用太阳和月亮发电,未来或颠覆光伏行业格局,配套电力竞价合约交易模式已启动。
纯碱采购模式:
以前是投标式采购为主,现在是不定项,按区域需求邀请碱厂或者期现商盘面点价,不合适的话就自己接货。账期灵活,最长支持半年账期,上游供货为先货后款,企业享有授信。优选品质稳定的纯碱供应商。目前采购周期灵活,最长可采购 2 - 3 个月的货物。
安徽市场状况:
凤阳砂矿资源税高,进口砂(连云港、南京港)冲击本土砂矿竞争力,凤阳成本优势变弱,西北地区原料燃料成本优势明显。
纯碱看法:
从市场格局看,目前纯碱市场双寡头模式,即使伴随着供应过剩局面的加剧,今年也很难有碱厂退出市场,预计今年价格低位震荡。
光伏市场看法:
今年光伏组件排产增加了 30%,531政策节点后,若装机不及预期(排产增30%但投产存疑),或引发纯碱需求塌陷。从全球视角看,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但国内市场前景不太乐观,光伏产品价格可能较低。530 之后市场形势仍令人担忧,1000 吨以下的窑炉可能会停产,老炉子运营将更加困难,部分产能将被淘汰。光电玻璃技术若量产,将重塑建筑玻璃市场,但短期替代效应有限。光伏领域存在竞价合约,即电力合约的竞价交易,大部分合约集中在白天,如11 - 1点,2 点左右价格会被压得很低,呈现集中交易模式。
进出口纯碱情况:
连云港为核心枢纽,进口纯碱到港价约1450元/吨,伊朗拥有纯碱矿,但产品销售困难,目前进口纯碱送到价为1400元/吨。纯碱出口形势良好,轻碱和重碱均有市场,去年11月份之前出口遇冷,如今在东南亚市场具有优势,价格在1600元/吨 以下均可售出。连云港、天津港、武汉港均开展纯碱出口业务,本月出口情况良好。美国在东南亚市场份额被抢占后,转至欧洲市场。去年出口至非洲的价格为270多美金送到价,运费较高。若出口市场能够打开,国内市场过剩问题将得到缓解。美国纯碱运至中国主要成本为运费。
光伏玻璃厂B
企业基本情况:
650 吨以下的窑炉因亏损严重,大多已停线。1200 吨的窑炉若 6 线全开,月产能可达600 - 620万平方米玻璃;而深加工环节目前仅有 4 条线,月产出约 320 万平方米。
光伏玻璃行业情况:
预计4 - 5月,行业产能将大幅增加,国内总产能有望达到 10 万吨左右。光伏玻璃小窑炉能耗高,成品率低,亏损明显。光伏玻璃出口占国内需求的比例较小,仅为 3% - 5%,主要集中在广西、浙江嘉兴等地。当前光伏玻璃市场价格在 13 - 13.5 元之间波动。玻璃企业结算周期延长至 3 - 6 个月。光伏玻璃产品结构持续优化,1.6mm玻璃逐渐成为市场主流,3.2mm和4.0mm厚玻璃已基本被淘汰。产品尺寸不断增大,虽然玻璃变薄,但由于组件功率提升,玻璃用量基本保持不变。未来,双玻技术将成为发展趋势。相比单玻,双玻能够提高发电效率,延长组件使用寿命,但同时成本也相对较高。
光伏组件行业情况:
组件市场集中度较高,前 5 家企业占据了市场 70% 以上的份额。小组件厂由于竞争力不足,多以代加工为主,部分企业甚至因经营困难而停工,仅靠收取人工费用维持运营。光伏玻璃下游主要是组件厂,部分企业也通过贸易商进行销售。下游企业账期通常为两个月左右。不同企业库存管理策略不同,库存储存3天—3个月不等。
政策情况:
531 新政取消了电价补贴,光伏发电进入市场竞价阶段。虽然光伏发电成本本身不高,但发电与用电时间不匹配,导致加工厂多选择在电价较低时进行生产。政策调整降低了光伏电量的竞争优势,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家对光伏玻璃新投产项目实行审批制度,虽然未设置硬性产能上限,但鼓励行业合理发展,各地政策有所差异。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前往西北等地建设窑炉,靠近组件厂,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纯碱办事处C
企业生产现状:
该企业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绕着许多知名玻璃企业。运输方式方面,由于周边客户多为散装需求,无法采用集装箱运输,主要依赖汽车运输。从工厂将货物汽车运输至码头,门到门运费约 100 多元/吨。部分企业具备集装箱卸载能力,每个箱子的卸载时间约为 10 - 15 分钟。
玻璃厂采购及库存情况 :
某玻璃企业A日用量达2500吨,某玻璃企业B每月采购2000 - 3000吨;某玻璃企业C每月采购7000 - 9000吨。在库存方面,各玻璃企业普遍执行原料低库存策略,某企业A库存约维持5天用量,某企业B情况相对较好,通常提前采购1 - 2天的量,整体库存也处于较低水平,每次补货量仅能维持1 - 2天生产。
价格情况 :
氯化铵价格波动明显,当前市场价格在400 - 500元/吨。轻重碱价格存在差异,正常情况下相差100元/吨,最高时可达150元/吨。
检修情况 :
正常检修安排在夏季高温时期,检修时长一般为 7 - 10 天。去年春季集中检修后,夏季检修有所减少。今年计划在 3 - 5 月对二厂进行轮休检修,但检修时间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若行情良好,检修可能推迟。
库存情况:
企业坚持 0 库存策略,并且企业不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玻璃情况:
年后光伏玻璃销售情况有所好转,但库存依然存在。玻璃厂可根据窑口通过扎口方式调节日熔量,单个窑口正常产量约 1000 吨。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碎玻璃可提高熔化效率、节约能耗,且最好使用自身生产的碎玻璃,以避免额外调料。浮法玻璃厂主要使用重碱,轻碱由于颗粒度较细,容易结团结块、侵蚀耐火材料,对窑炉不利,一般仅在窑炉后期冷修时用于降低成本,正常生产时较少使用。
轻重碱情况:
在安徽地区,轻碱下游主要涵盖日用玻璃、洗涤、两纳等行业,当地轻灰主要应用于泡花碱生产,月用量3 - 4千吨,相比之下,重碱产量相对较多。
纯碱市场新产能投放情况:
该企业计划在2025 年底推进湖北项目,目前湖北项目已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届时将新增 280 万吨产能。
纯碱厂D
企业生产现状:
业务多元,涉及多种化工产品生产。在纯碱业务方面,东区负责合成氨、纯碱、乙二醇生产,西区和南区专注精细化工。凭借 50 万吨的纯碱产能,轻重碱产能明确,轻碱日产1200吨,重碱日产400吨,总日产能1600吨。
检修情况:
检修计划初步拟定在 7 - 8 月,去年曾进行两次检修(4 - 5 月、12 月中旬 - 2 月上旬) 。公司最低负荷为 0.6。
原料情况 :
公司盐长协供应,到厂价控制在 270元/吨 以内,具有一定成本优势。煤炭采购方面,工艺上烟煤、块煤、动力煤均有使用,航天炉子以动力煤和块煤为燃料。煤炭采购模式从集采向外采转变,主要因当前外采价格更具优势,集采长协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成本较高。
销售情况:
销售模式上,轻碱贸易和点对点供应各占 50%,但重碱直销比例较高,主要面向光伏、建筑玻璃、日用玻璃等下游行业。在市场区域方面,产品主要供应华东地区,凭借地缘优势辐射周边。
价格情况:
轻碱价格波动频繁,近期价格在 1380 - 1420 元/吨区间。重碱定价采用招标方式,价格随市场供需和订单情况波动。氯化铵报价 450 - 460元/吨,外销较少,多为自用,受市场影响,下游工厂需求不稳定。
日用玻璃厂E
企业基本情况:
公司2024年3月正式点火投产,每月玻璃产量不到 3000 吨,目前处于满产状态,巅峰产能也为 3000 吨。企业主要生产高端日用玻璃,做贴牌为主。采购重碱,自用的同时也做贸易。
轻重碱情况:轻碱下游市场较为杂乱分散,体量不大。由于下游企业亏损、开工率延迟、需求不佳以及减产等因素,导致轻碱市场持续走弱。下游企业补库情况上次尚可,但当前受盘面调整和期现商出货影响,从厂家直接采购意愿降低。重碱在高端日用玻璃领域有一定支撑,该企业玻璃主要采购重碱,且自用重碱每月达 600 吨。
价格情况:
纯碱价格波动对日用玻璃行业影响显著。若纯碱价格涨至2000元/吨,许多日用玻璃企业可能会停产。近期纯碱、石英砂等原料价格下降 20% - 30%,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成本压力,但同时产品利润也因市场竞争等因素有所下降。日用玻璃的吨价存在一定差异,价格较高的区间在6000 - 7000元/吨。这主要是因为这类玻璃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较高,一方面是电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其采用的窑炉质量更好,能保障产品品质更优,但相应的前期投入也更大。此外,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这类玻璃生产需要较多的工人,通常会雇用几百人 。
日用玻璃情况:
日用玻璃产业在山东鲁西南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去年新投产了 3 条生产线。这些生产线配备的窑炉使用寿命为 6 - 8 年,采用电炉生产工艺。电炉生产虽然成本较高,但其优势明显,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优良,相比之下,使用石油焦或油作为燃料烧制的玻璃会出现发黄的现象。不过,鲁西南地区日用玻璃产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方面,玻璃制品的使用量大于陶瓷制品。然而,去年相关反倾销政策对龙头日用玻璃企业产生了影响,关税有所下调,这导致企业利润出现下滑。
光伏玻璃深加工企业F
企业基本情况:
本公司于2006年开始涉足光伏玻璃代工。目前产品以 2.0mm 玻璃为主,1.6mm 和 3.2mm 订单相对较少。公司主动缩减产能,产量较去年下降一半,以保本经营为目标。各生产基地库存与生产情况各异,原片库存根据价格和订单情况进行调整。
账款情况:
下游主要客户账款回收存在较大风险,账期平均超60天,部分甚至达3个月。
市场订单情况:
目前公司每月执行订单量约 500 - 600 万平方米,多为现有订单执行,新签订单量有限。近期玻璃价格上涨,引发组件端反噬。虽然本月订单有所提升,但客户库存达到一定量后不再下单。3 - 4月市场热度预计在4月中旬下降,相较于往年同期市场表现较弱。3 月份玻璃价格已上涨,市场预期4月仍会涨价,促使企业提前储备一定库存。但随着玻璃厂价格上涨,部分客户采购谨慎,观望情绪浓厚。
部分小窑炉企业因成本和市场等因素逐渐放弃开窑炉,转而购买原片。湖北地区原片生产企业多,部分原片外销,且当地企业试图挺价,但整体盈利状况不佳。行业巨头在产能、成本等方面优势突出,对市场价格和供应具有较强影响力。
光伏组件情况:
组件出口情况不明朗,往年有增量,目前主要市场集中在中东,欧美市场份额减少。随着光伏组件技术发展,双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发电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玻璃需求结构,但装机量增长对玻璃需求的拉动并不明显。不同规模组件厂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不同,3 - 4 线组件厂因采购量小,对价格上涨的接受度相对较高。
光伏玻璃情况:
在生产环节,窑炉成品率、原片和深加工成品率对成本影响较大。窑炉成品率一般在 87% - 90% 之间,部分较差的为 85%;原片成品率在 85% - 88%;深加工成品率可达 97% - 98%。浮法玻璃和压花玻璃成本存在差异,同等窑炉条件下,浮法玻璃改造成本相对较低,且成品率较高(部分可达到 95% 以上),但浮法玻璃进入光伏领域仍需满足一定的质量标准。
光伏组件企业G
企业情况:
4月总排产 68GW,产能覆盖国内和海外(印尼)。印尼基地排产 7GW,主要供应美国市场。
全球光伏市场情况:
光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预测,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较去年将增长 5% - 10%,从 600GW 提升至 650GW。
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的光伏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今年需求出现下滑,去年需求约 110GW,今年降至 100 出头 GW。这主要是由于欧盟内部市场逐渐饱和,以及部分国家补贴政策的调整,导致市场扩张速度放缓。
美国市场因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加上后续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光伏组件进口情况不明朗。理想情况下,今年美国光伏市场进口量可达 50 多 GW;但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仅为 30GW。美国频繁调整的贸易政策,给光伏企业的出口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光伏市场的主要增量区域。这些地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旺盛,正积极推动光伏项目的建设,为光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内光伏市场情况 :
中国华东地区(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经济发达,电力需求旺盛,早期积极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该地区分布式光伏市场已接近饱和,新增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下降。与此同时,项目开发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降低,进一步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由于输电和弃电问题,大型光伏电站的发展受到限制。然而,分布式光伏在农村和工厂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其市场规模受政策和用电大户分布的影响。
为解决光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问题,可通过火电调控和储能系统进行平衡。国家也在加大对电网改造的投入。
价格情况:
组件销售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定价难度较大。长单合同定价方式多样,海外长单多采用一口价模式,缺乏价格调整机制,使得企业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缺乏灵活性,增加了价格风险。
国内市场组件销售价格成本支撑困难,光伏协会通过行业自律维持 0.67 元/瓦的价格红线。当前行业部分阶段利润可观,电池有一定净利,新技术全铜浆可减少银用量,但不同产线应用情况不同。4 月排产增量 17GW,可能透支未来两个月分布式光伏安装需求,对市场价格和企业利润造成压力。
原料与库存情况:
原料采购来源广泛,国内工厂主要使用国内原料,部分原料通过长约形式供应。光伏玻璃正常周转库存为 3 - 5 天,而公司当前库存约 17 天,库存水平相对较高。
作者:李文涛
期货从业证号:F3050524
交易咨询证号:Z001564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