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5商界木兰年会
要解决企业内卷问题,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文静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中企图库
4月18日~19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5(第十七届)商界木兰年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质趋势”这一主题,作了分享。
田轩分享的核心要点如下:
1.要解决企业内卷问题,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存量的博弈变成增量的竞争。
2.对投资者保护越好的国家,企业研发投入会越多,企业投资效率越高,企业的价值越高。
3.战投为什么能够支持创新?它对于失败的容忍度很高,它投资更多源于背后母公司战略的考量,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
4.研究发现,一个国家资本市场开放了以后,创业创新的质量、创业企业的数量都有显著提升。
以下为田轩的分享实录(有删减):
我的报告题目叫作“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质趋势”。
2025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它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开年以来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我想大家已经看到了,比如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春节以后,中国多点开花。包括硬核科技的创新,如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这些出现在中国的东部——杭州。春节期间,胖东来爆火,它代表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出现在中国的中部——河南。截至目前,春节期间上映的《哪吒2》票房成绩已超150亿元,排名世界第五。它出现在中国的西部——成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创新,东部、西部、中部多点开花。今年确确实实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一年。
几大亮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定了八项任务。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这和去年、前年一模一样,与大家预期也比较吻合,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但要实现这5%左右的增长,压力也非常大。
第二,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这与去年也是一样的,但今年就业压力仍会非常大。今年我们有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虽然人口出生率在下降,但大学就业的高峰并没有过去。
第三,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个和去年保持一致。
第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CPI,实际上是一个通货膨胀的指数。这是从2004年以后第一次低于3%,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加实事求是的目标,但我希望物价有一个温和的回涨,有一个温和的通货膨胀,让中国的经济更加热络起来。
第五,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前年叫基本同步,从去年开始把“基本”两个字去掉。“保持同步”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六,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它的逻辑是,虽然我们面对外部压力——3月份时,我们大概知道美国会对华加征关税,但是不知道会加到什么程度——我们不会用人民币大幅度的贬值来对冲出口带来的压力。
第七,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去年我们的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了1.4万亿斤,在此之前我们连着8年是1.3万亿斤。我们今年定的目标比去年高,去年定的目标是1.3万亿斤以上,今年是1.4万亿斤左右,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八,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去年是2.5%,今年要求更高了。
关于这几大经济发展指标,我讲讲自己的理解,其中有几大亮点。
第一,GDP增长5%左右。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有非常大的挑战。
现在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大了,去年我们第一次站上130万亿元的关口,达到134.9万亿元。现在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大概相当于十年前两个百分点的增长。10年前的2015年,中国的GDP是68.5万亿元,几乎是现在的一半。
所以,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大了。换句话说,这么大的总量,再实现5%的增量,压力很大。根据经济学规律,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较小,每年有两位数的增长是很正常的。但是当经济总量达到130万亿元,每年再有5%的增长,压力非常大。
中国去年一年的经济增长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欧洲国家一年GDP的总量;我们去年一年的增量是两个越南一年GDP的总量。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要扩大内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项工作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尤其现在还有三个主要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
虽然有挑战,但是我认为5%左右还是可以达到的,我形容为踮踮脚尖能够达到的一个目标。为什么?因为中国有很多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有中央统一的领导,有非常有执行力的政府,这是制度的优势。
二是有广阔的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我们的市场非常广阔,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允许我们不断地试错,而且我们有回旋的空间。
三是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基础。我们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供应链布局,能够让我们快速地迭代升级。
四是人力资源。中国有3亿受过非常好训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我们每年还有500万的STEM专业毕业生(S是科学、T是技术、E是工程、M是数学),我们的工程师团队非常强大。
我们有这么多特殊的优势,同时还有中央加码的政策。
首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其中有两个抓手,叫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和“更加积极”这两个形容词是历史上第一次放在一起的组合。
2011年以后,我们的货币政策就叫作稳健的货币政策,去年首次变成了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国的政策语言体系里,适度宽松的政策可以理解为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们有很多的政策要出台,而且我们确实看到,很多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两会”的时候就已经出台了。
第二,CPI在2%左右。去年和前年定的目标是3%,大家知道,我们的CPI在过去几年都是比较低的,尤其过去两年都是0.2%,今年第一季度还是一个负增长。大家认为CPI低好,物价下降好,其实物价下降对于经济的影响,甚至要比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负向的循环。
当物价下降的时候,企业的利润会受损,进而进行收缩。企业收缩,会减少就业机会,老百姓没有就业,收入就会减少,进而消费减少、需求下降,导致物价进一步下跌。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下降。
我们这次非常实事求是地将CPI定在2%左右,希望有一个温和的通货膨胀,让经济热起来。如果CPI提升,企业的实际利率会下降,融资成本下降,就能够扩大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老百姓有更多的收入,提升消费支出,从而导致物价上升,就回到一个正向循环的健康轨道上去。
所以,今年我们希望有一个温和的物价回升,当然我们也不希望有像美国那种8%、9%甚至两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
第三,财政政策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赤字率。除了2020年,今年我们的赤字率首次主动突破了3%的红线,非常实事求是地把它提高到4%。
第四,我们会看到,在财政政策方面有一个组合拳。我们发了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这是很罕见的。
去年,我们发了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比去年多了3000亿元。同时,我们又发了50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金。我们还发了4.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比去年多了5000亿元。总体来看,广口径的赤字规模达到8.6%,这样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它的逻辑是什么?提振消费、提振经济。这次的思路就是中央加杠杆,提高支出,把经济带动起来,让它热起来。
此外,我刚才提到的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去年,我们发了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7000亿元用于“两重”建设,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3000亿元用于“两新”,就是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我们看看刚出来的数据,今年一季度GDP是同比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6.34%,比去年多了一个百分点,这说明消费品以旧换新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五,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失业率在5.5%左右。
我们知道,提振经济、提振消费最初的抓手就是就业优先。我们要让老百姓花钱,首先要有钱花,怎么才能有钱花呢?要有收入,不仅仅是当期收入,更多的是长期收入。所以这次要求提高就业,要让老百姓有一份稳定的就业,他才心里不慌,我们要求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
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很多新的提法,而每一次新的提法都是未来政策出台的前兆。我把这些新的提法给大家稍微梳理一下。
第一个新提法叫“投资于人”,这个说法是第一次出现。原来我们更多的是投资于物,比如基建投资,去做“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盖高楼大厦。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以人为本,更关注的是民生投资。
所以,我们要想促进消费,有三件事,第一有钱花,第二敢花钱,第三有地方花钱。有钱花,就是要解决就业问题。敢花钱,其实就是投资于人,也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担忧。尤其这次还专门说到助残,这都是解决民生问题。
投资于人,才能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去消费。
第二个新提法叫作“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什么是早、什么是晚?我认为,在经济问题出现苗头之前,我们提前准备好,我们的政策有前瞻性,这叫作“早”;当经济出了问题,我们再去解决,这就是“晚”。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说得非常好,叫“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也就是,政策要“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突然袭击”,这是预期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三个新提法叫“整治内卷式的竞争”。
这次中央特别提到,我们要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全国要一盘棋,至少区域要一盘棋,保证人员、资金、土地、数据要素自然地流动,而且确保政府要作为规则的守护者,而不能作为参与者亲自下场。
第二层“内卷”,我的理解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内卷。现在企业都在疯狂降价,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最后是零和博弈。
我觉得,要解决企业内卷问题,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存量的博弈变成增量的竞争。
第四个新提法是“好房子”。盖好房子,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好房子,要安全、舒适、绿色、智慧。
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十项任务中,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放在第一位,原因我刚才已经介绍过了。未来外部环境会非常严峻,所以要全方位扩大内需来确保经济的马车能够跑得更快,保证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第二个就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也是现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发展新质生产力?我想,有内外两个原因。
从国内的角度讲,从1978年到现在,GDP增长曲线有上下、有起伏。以2010年为界,2010年以前,GDP增长曲线基本上一条斜率向上的线。换句话说,在前32年,GDP复合增长接近两位数。到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创造了经济的奇迹。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这实际上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体量的时候,一定会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甚至中低速增长转变,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从内部讲,我们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实际上调整了我们的生产关系,释放了生产力,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状态,我们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让我们的经济回到一个更加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从外部角度讲,2001年,中国加入WTO,融入国际化分工、竞争、合作中,真正享受到了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红利。在这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爆发式的增长。
2016年,中国GDP第一次超过美国GDP的60%。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现在这种外部环境下,我们当然要保持定力,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当下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大背景。
我们在2025年3月底梳理了中美股票市场市值排前10位的企业。美国市值前10的企业中,科技创新型企业有9家。中国市值前10的企业中,科技创新企业只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国内的金融力量、市场还没有真正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我们再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去年中国人均GDP是1.35万美元,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是1.4万美元,我们只差一点点就迈入高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在2035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35年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要达到3万美元左右,代表着未来11年我们复合增长率是7.4%。背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技创新,靠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激励创新?
那么创新到底是什么?创新本质上是对未知路径的探索,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周期长、不确定性大、重复率高。
我们怎么激励创新?最重要的是用金融的手段、金融的工具去支持科技创新。怎么用金融的手段、工具、制度去激励创新?
我列了五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包容个性和容忍失败的氛围;崭新的创投组织形式;完善健全的法治环境;健康开放的资本市场;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
第一,需要包容个性和容忍失败的氛围。
创新是对未知路径的探索,它的失败率非常高,如果我们对失败不包容,我们就没有办法鼓励创新。
一位学者在访谈了20多位超级独角兽创业者后,总结出了这些超级创业者身上的特质,大概有20多个。
其中,有一般意义上正面的形容词,比如年轻的、进取的、有想象力的、专注产品的、有持久力的、有好奇心的。
也有一般意义上中性的词,比如创业者出身不好、总是持反对意见、节俭甚至吝啬的、没有安全感等。
还有一些超级创业者特质,其实是一般意义上的负面词,比如孤僻的、疯狂的、非传统的、不听话的、不好相处的、多疑的、冷漠甚至自私的。没有人希望我们的伴侣、同事、朋友身上有这些缺点,但超级创业者身上就有这样的特质。
一个超级创业者所做的创业创新,就是无中生有、从0到1,他们必须要有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的特质,循规蹈矩的人根本做不了超级创业者。
我再举个例子。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持力量是风险投资,中美风险投资有很多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基金的存续期不同,美国是10+2,中国是3+2,长一点是5+2。我们的存续期比美国短一半,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投早、投小、投长期。
存续期这么短,就很难真正去投早期项目,为什么?背后LP的构成不一样。美国绝大多数的LP是机构投资者,只有20%是富有家族和个人;而中国绝大多数LP,从投资的次数来看是富有家族和个人,从投资的金额来说是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出资平台等,他们更多需要规避风险。
当然,现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鼓励国资背景的LP,广州、深圳甚至出现了单个投资项目100%容亏率的政策,这就有利于推动创新。
客观上讲,中国的风险投资因为他投资期限比较短,没有办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所以很难去支持创新。
第二,崭新的组织形式,也就是CVC,就是企业风险投资。
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做战投。战投为什么能够支持创新?它对于失败的容忍度很高,它投资不是以财务回报为目的,更多源于背后母公司战略的考量,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且它使用的资金是自有资金,没有退出压力。
一个独立的风险投资,即使在美国,有10至12年的存续期,到了第12年依然有退出压力。但战投没有,只要看好这个项目,只要对母公司能形成战略协同,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行投资。
我们做过一个学术研究,发现在拿到第一轮投资前,战投投资的企业和传统风险投资投的企业创新水平差不多,在拿到第一轮投资后,这两类企业的创新水平有显著提升,且CVC投的企业创新水平比传统风险投资投的企业更高,就是因为战投对失败的容忍度更高,更多考虑的是战略布局,而不仅仅是财务回报。
第三,完善健全的法治环境。
我们研究发现,对投资者保护越好的国家,企业研发投入会越多,企业投资效率越高,企业的价值越高。对于创新宽容的劳动法,能够激励创新;对于债务人宽容的个人破产法,能够激励创业,且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顺便说一句,今年两会,我提的一个建议,就是要尽快开启个人破产法立法进程。我们国家有企业破产法,但没有个人破产法,个人创业者一旦创业失败,就会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无法回到正常的经济生活中。
第四,从宏观角度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开放的资本市场。
我们研究发现,一个国家资本市场开放了以后,创业创新的质量、创业企业的数量都有显著提升,因为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大幅度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公司治理,可以分散创新的风险,从而提升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开放资本市场。
第五,稳定的宏观环境。
我们用40多个国家的数据研究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到底是政策本身,还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对科技创新有影响。
我们惊讶地发现,政策本身对创新没有什么影响,企业家们是很聪明的,可以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来适应国家的宏观政策。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这样才能够让市场形成连续、稳定、一致的预期,企业家们才能够做长期的投资,心无旁骛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要有组合拳,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才能够帮助我们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中国在世界博弈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