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宁
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这颗诞生于2004年的基金“新星”,历经21载,最新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并完成了从量变向质变的跃升,担负起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有效分散资金配置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使命。
站在4万亿元规模新起点,多位受访基金经理认为,应当重新审视投资管理逻辑寻找突破口,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资产配置选项。
多方利好因素支持
2004年12月份,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基金”)推出了国内首只ETF——上证50ETF,这标志着ETF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正式诞生。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和投资者对ETF认识的加深,2020年10月份,ETF总规模正式突破1万亿元关口。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加持,智能投顾、量化投资等新兴投资方式也逐渐融入ETF市场,ETF规模进一步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12月份,ETF总规模迅速超过2万亿元;2024年9月份,其总规模突破3万亿元关口;截至今年4月27日,ETF总规模达到4.07万亿元。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基金经理庞亚平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说,ETF总规模放量走高、逐级增长,同时产品图谱也不断丰富,截至目前,ETF已覆盖宽基、行业主题、跨境等不同类别,涵盖股票、商品、债券、货币等不同大类资产。
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杨恺宁告诉《证券日报》记者,ETF总规模迅速增长是相关政策持续支持、长期配置型资金入市、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加大持有的共同结果。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量化投资部金融工程总监、基金经理艾小军向记者补充表示,国内ETF产品不断扩容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不断增加,ETF产品凭借其资产透明、风险收益特征明显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
今年1月份,中国证监会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指出,持续加强优质指数供给,不断丰富指数产品体系,加快优化指数化投资生态。
“目前,监管部门持续发力营造更加适配长期投资的环境、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将有利于ETF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未来随着居民财富通过险资、社保、投顾等渠道逐步入市,我国机构投资者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并将再度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基金经理鲁亚运向记者表示,中长期资金入市为ETF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能够提升市场有效性、平抑市场波动、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并助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创新成为发展关键
当前,指数化投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接下来,ETF市场的发展将更加聚焦于产品创新。在庞亚平看来,创新突破方面包括:一是产品投资标的持续丰富;二是产品形式需要继续创新;三是风险管理工具需要持续丰富,包括股指期货、ETF期权等,进一步完善ETF生态圈,吸引更多投资者。
在竞争激烈的ETF市场中,低费率和平台化服务也是ETF产品主动化创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庞亚平认为,降费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指数投资,了解指数投资的低成本优势,并逐步尝试使用ETF开展指数投资。ETF降费是促进其渗透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力ETF行业高速发展。同时,投资者教育与服务也需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站在4万亿元新起点,不少基金经理开始重新审视投资管理逻辑寻找突破口,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资产配置选项。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数与期货投资部基金经理刘淼向记者表示,当前多数底层资产投资逻辑已发生变化,ETF配置需顺势进行调整。
“未来看好SmartBeta(聪明贝塔,介于传统被动投资与主动投资之间的策略)ETF的发展。”艾小军告诉记者,在被动投资基础上,增加主动投资的选股逻辑,目的是获取超额收益、降低风险,同时又具备规则透明、风格清晰的特点,例如目前受投资者青睐的现金流ETF就是以SmartBeta选股因子做筛选的指数,优选现金流充足的成分股。
谈及ETF产品未来布局方向,刘淼认为,权益资产、核心资产和商品类资产都值得关注。他表示,权益资产配置方向以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变迁为脉络,一方面行业龙头公司汇聚的ETF将成为投资组合的重要压舱石,另一方面科技成长方向的ETF或将伴随科技革命进展获得较好收益。资产配置中可适当融入黄金、有色金属等,通过较低的相关性优化组合整体波动性、分散风险,商品ETF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